【爱新觉罗·颙琰】为政举措
- 作者链接 :更多「爱新觉罗·颙琰」相关介绍
-
政治
整顿吏治
在政治上,面对乾隆末年的种种弊端,颙琰也努力扭转。乾隆末年权臣当道,言路堵塞。颙琰首先“诏求直言,广开言路”,鼓励大家向皇帝提意见。还褒奖起复了部分乾隆朝以言获罪的官员。
乾隆后期吏治败坏,贪污腐败严重。嘉庆五年(1801年)十月,他在上谕中指出:“整饬吏治,以清廉为本”,“贪墨之风,首当严惩”。 对此,颙琰一方面继续重用乾隆后期重用的王杰、朱珪、董诰等清廉的老臣,他还听从老师朱珪“身先节俭,崇奖清廉”的建议,限制地方向他呈送宝物,“诏罢贡献,黜奢崇俭”,平时生活也比较节俭,五十大寿禁止民间演戏庆贺,六十大寿又禁止给他送金珠玉器。
除掉和珅
嘉庆四年(1799年)正月,乾隆驾崩,和珅失去靠山,初四日,颙琰发出上谕:解除和珅死党福长安的军机处大臣职务,命和珅与福长安昼夜守灵,不得擅离,切断他们与外界的联系。并削夺了和珅的大学士、领班军机大臣、步军统领、九门提督的军政大权。
初九日,革除和珅、福长安的职务,下刑部大狱。查抄和珅家产,并会同审讯。十一日,宣布和珅二十大罪状,考虑到他曾任领班军机大臣,为了朝廷体面,赐他自裁。
颙琰惩治和珅案没有株连,也没有扩大化,这是嘉庆的聪明之处;但他只把和珅当作个案处理,而没有把“和珅现象”当作制度性的弊端去解决,进行制度性的改革,这是颙琰的平庸之处。
打击贪官
另一方面,他“整饬内政,整肃纲纪”,除和珅及其党羽外还陆续惩治了好些贪官:
嘉庆五年(1800年),处死了向粮道、卫弁索取数万两银钱的漕运总督富纲。
嘉庆十一年(1806年)四月十六日,革去勒索钱财的河东河道总督职务,九月,查处了直隶司书王丽南侵吞帑银31万两大案,获银万两以上的斩首,万两以下的遣戍黑龙江。
嘉庆十四年(1809年)五月,巡漕御史英纶以贪污卑污处以绞刑,七月处死贪污救灾款并杀害前来查赈官员的安徽山阳县知县王伸汉,为此还革职流放了两江总督铁保、江苏巡抚汪日章。
改革官风
对于官员的玩忽职守之风,颙琰首先从自己做起,学习先帝,勤于政事。每天一大早就起身阅读祖宗实录,批阅奏章,早饭后还召见大臣。对于拖拉延搁的现象严斥不贷。嘉庆十三年(1808年)四月,皇孙出世,内阁考虑到颙琰正高兴,怕送奏折影响他,他知道后就对这种做法进行了斥责。
嘉庆八年(1803年)闰二月二十日,颙琰在从圆明园回宫时在神武门遇刺,随从上百名侍卫只有几位反应过来,出手相救,所幸颙琰未受伤,刺客陈德当场被擒,后被凌迟处死,两个儿子也被处绞。事后颙琰惩罚了失职的官员、侍卫,加强了紫禁城的门禁制度。
嘉庆十五年(1810年)正月颙琰斥责部院衙门因循怠玩。
嘉庆二十三年(1818年)十一月,颙琰又下令查部院疲玩现象,十二月初九规定了部院行查时间逾限处分:嗣后逾限11到20案,罚俸6个月;逾限21到40案,罚俸2年;逾限40到60案,降一级留任;……他还多次要求地方官员对民隐民情“纤悉无隐”,据实陈报,力戒欺隐、粉饰、怠惰之风。
军事
平定川楚教乱
乾隆末年,国内阶级矛盾尖锐,由于乾隆皇帝大兴文字狱,川、楚、陕等地就爆发了大规模的白莲教起义,到乾隆去世前,朝廷多次派兵围剿,起义军虽然受到一些打击,但仍然如火如荼。
颙琰亲政后,他通过诛杀和珅,缓解民怨,并把几年来镇压起义不力的责任推给和珅,说他欺罔擅专,以至将领在他庇护下虚冒功绩,坐糜军饷,另一方面更易统兵大员;奖惩分明,逼将领用命;严密军事部署;实行剿抚兼施的两手政策,分化瓦解起义军;推广寨堡团练,坚壁清野的做法,割断了起义军与人民的联系。
嘉庆十年(1805年)将起义镇压下去,在历时九年多的战争中,白莲教起义军占据或攻破州县达204个,抗击了清政府从十六个省征调来的大批军队,歼灭了大量清军,击毙副将以下将弁400余名,提镇等一、二品大员二十余名,清政府耗费军费二亿两,相当于四年的财政收入。这次起义使清王朝元气大伤,此后清朝的统治逐渐走向衰落。
镇压东南匪乱
由于清政府对民众的压榨加剧,东南沿海部分民众被迫下海为盗,从乾隆五十九年(1794年)起蔡牵在东南海上劫船越货,封锁航道,收“出洋税”,后来进一步发展为反清起义。清政府命浙江水师提督李长庚赴闽造大舰,铸炮负责镇压,后来李长庚阵亡,直到嘉庆十五年(1810年),起义才被镇压。
镇压天理教起义
嘉庆十八年(1813年),趁嘉庆帝离京前往热河围猎,北京防务空虚,北方爆发天理教起义,部分天理教徒在太监接应下冲进皇宫,当时正在宫内的皇次子绵宁(道光帝)用鸟枪打死了两个天理教徒,镇国公奕灏调来火器营、健锐营兵入宫,义军终因寡不敌众,被全部消灭。获悉事变后,嘉庆帝下诏罪己,同时严令对冲进皇宫的起义军血腥屠戮,并诱捕在城外的头目林清等。随后,各地的天理教起义陆续被镇压。
经济
蠲免钱粮
他亲政后除了他死的那年外,年年都蠲免灾区的钱粮;六十大寿还普免全国积欠钱粮,大约有两千一百多万两白银,四百多万石米。
重农政策
嘉庆帝重农抑商,他多次禁止开矿。在位时期正是19世纪初,英国的工业革命已经进行几十年了,但嘉庆帝对此一无所知,继续严守先君之制,重农抑末,压制各地工矿业,闭关自守,清朝只能沿着衰微的道路继续走下去。
嘉庆帝在内乱频仍、外患渐逼中,倾力企图维护清王朝的稳定巩固,然而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趋势,使清王朝的败落于嘉庆末年已完全表面化,并从此日渐走向衰亡。
爱新觉罗·颙琰文化
颙琰在位时期结束了文字狱。颙琰和清代历朝皇帝一样,提倡封建礼教。十分懂得“文教治天下”、“以孝治天下”,的道理,竭力用尊孔和提倡封建礼教来完善和巩固其统治,力求在人民心目中树立自己作为传统道德捍卫者的形象。
嘉庆九年(1804年),颙琰亲到翰林院,在先师孔子牌位前行礼。按旧制,要行二跪六拜礼,为表示对孔子的虔敬,特行三跪九拜礼。此后,他还数次或亲自或派皇次子旻宁“释奠先师孔子”。
嘉庆十四年、二十四年即颙琰五十、六十寿辰时,特准孔子73代孙孔庆镕两次赴京祝寿。孔庆镕在京期间,颙琰对他关怀备至,多次召见,详细询问他本人及其家庭、孔庙的有关情况,赏给他许多珍宝、书籍,还说自己因为频年动乱、水旱灾害,始终未能到孔庙朝圣,十分遗憾,一再告诫他:“你诗礼承家,好生承先圣世业,总要忠孝存心”。顾琰对孔子后代及孔府的关怀备至,是为了加强孔子儒家思想在中国的统治地位。
社会
治理河工
颙琰和乾隆帝一样重视治河,赈济灾民。尽管镇压白莲教起义用了两个亿的军费,他还是为南河工程拨了4000余万两的治河款。
人地矛盾
嘉庆时期人多地少的矛盾愈发严重,人民普遍吃不饱饭。对此颙琰能采取的只是限制烟草,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;鼓励渔猎活动,弥补口粮不足;进一步推广精耕细作,土豆玉米等高产作物的种植等治标不治本的措施。
其实当时东北大片土地没有开发,但满族统治者出于维护统治等原因,禁止汉人迁居东北,颙琰也未改变这一政策。
皇族堕落
嘉庆时期皇族堕落严重,他们受朝廷包养而不思进取,犯法后还不受司法制裁。颙琰一方面严惩皇族不法行为;一方面还亲自作了《宗室训》用于教育皇族。
整顿旗务
另外,乾隆后期八旗生计问题也愈发困难,由于八旗子弟由国家供养“以清语骑射为本务”,不仕不农不工不商,时间一长便腐化堕落,一无所能。对此,颙琰也只能延续祖先的做法,一方面用政府的钱替八旗子弟还债;一方面感化教育。
颙琰还试图采用“京旗移垦”的办法,把部分北京的八旗子弟迁往东北,但由于八旗子弟的抵制而很难推行。
虽然颙琰为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做出了种种努力,但收效甚微。主要原因一是乾隆末年以来清朝社会已弊端丛生,积重难返。二是颙琰受时代的局限,束缚于传统观念,祖宗家法,王朝利益,不敢,不愿,也没有能力从体制上做大的,根本性的调整,其对内政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整顿,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清王朝的衰落。三是颙琰个人的性格过于仁慈和谨小慎微,对贪污腐败等问题打击还不够有力,一些力所能及的改革也没能推行。
外交
抑制鸦片
英国从雍正朝开始不断对中国输入鸦片,嘉庆年间颙琰多次重申和进一步严格鸦片禁令,对抑制鸦片泛滥有一定作用。
周边国家
在对周边国家交往中,嘉庆时中国实力虽然有所衰落,但仍以“天朝上国”自居。
嘉庆七年(1802年)十二月,越南新国王阮福映即位之后,请求改“安南”国号为“南越”。因为中国历史上曾存在过一个“南越国”,地域包括两广和越南北部,他怀疑安南国企图混淆古今,居心叵测,于是加以拒绝。越南国王反复请求,于是颙琰赐名“越南”,一直延用至今。
维护主权
在和西方国家的交往中,颙琰坚决维护国家主权。嘉庆十三年(1808年)七月,英国以帮助葡萄牙防御法国侵占澳门,保护英国贸易为口实,派兵船9艘入侵广东香山鸡颈洋面,英军300人公然登岸,占据澳门三巴寺、东西炮台等处,又驾舢板3艘驶入省河,至省城外十三行停泊,要求在澳门居住。
两广总督吴熊光令他们回黄浦候旨。嘉庆帝得报后,谕示吴熊光对英军严加诘责,并命令他们驶离。英军迟迟不动,清军封锁水路,断绝英军粮食供应,英军才在十月间撤离。
事后,颙琰以吴熊光在英军侵占澳门时表现怯懦,罢免其总督职务,不久又遣戍伊犁;广东巡抚孙玉庭也被革职,后来颙琰还谕示加强了澳门炮台。
闭关锁国
嘉庆二十一年(1816年),英使阿美士德访华,双方在礼仪问题上发生分歧,在颙琰见时,由于赶路紧急,载有官服与国书的车辆仍未抵达,加上路途劳累,他坚持稍事休息。结果,负责带领觐见的官员不得要领,向嘉庆帝谎称英使生病。
颙琰以为英使傲慢,龙颜大怒,于是取消觐见,并下令驱逐使团,“贡品”、国书也不要了。第二天,颙琰气消了点,赏了使团一些礼物,收了“贡品”,并送上敕谕一道。
颙琰的做法一方面暂时抵制了英国的侵略企图,然而闭关锁国,盲目自大的传统观念,也使其对外来事物采取盲目排斥态度,失去了一次融入世界的机会。
转载请注明:学唐诗网原文链接 | https://www.xuetangshi.com/zhishi/3440.html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(或整理自网络),部分内容原作者已无法考证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学唐诗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,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。